为什么你写的没人看?因为你没搞清用户的意识层级

avatar青玄·

引言

正如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所说:

“我们并非总是理性的决策者,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选择。”

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:人类是情绪化的生物,而非完全理性的。我们不是先理解再行动,而是先感受再决定。

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:你正在浏览社交媒体,突然间,一条内容吸引了你的注意——它精准地击中了你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。这条内容不仅仅是因为其表达清晰而吸引了你,更重要的是它触及到了你内心深处尚未解决的痛点。

这就是意识的力量

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个人每天都被无数的信息轰炸。如何让你的内容脱颖而出,并真正触动目标受众的心弦?

答案在于:理解用户的意识层次,并据此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内容策略

意识的五个层次与内容创作的关系

这套“意识的五个层次”模型,源自市场营销中的经典理论 —— 销售漏斗(Sales Funnel)。它帮助我们理解用户从“不知道问题”到“准备采取行动”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
我们将这一模型转化为写作策略,让你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、推动转化的内容。

层次用户状态写作目标
1. 无意识(Unaware)完全没意识到问题存在唤醒问题意识
2. 问题意识(Problem Aware)知道有问题,但不知原因明确问题本质
3. 解决方案意识(Solution Aware)知道有解决办法,但不知道你的展示你的方法优势
4. 产品意识(Product Aware)知道你的产品,但还没决定使用建立信任与动机
5. 最高意识(Most Aware)准备好了,只差临门一脚鼓励行动

写作的双重目的:吸引同频者 vs 推动转化者

作为个人IP的内容创作者,你写什么内容,决定了谁会看到它。

这背后其实有两个核心目标:

1. 吸引同频的人(吸引)

  • 目标:建立连接、扩大影响力、打造品牌
  • 方法:用情绪共鸣、价值主张、身份认同筛选人群
  • 示例:你在公众号里讲一个成长故事,不是为了卖课,而是为了告诉别人:“我懂你”。

2. 引导用户走向下一步(转化)

  • 目标:促成合作、推动购买、实现价值交付
  • 方法:根据用户所处的意识阶段,提供匹配的信息
  • 示例:你在直播中展示课程大纲、学员反馈,是为了让已经了解你的人做出下一步动作。

因此,写作不仅是表达,更是筛选与引导的结合体

写作策略:根据不同意识层次调整内容

对“无意识”读者写作

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问题。你需要唤醒他们的认知。

  • 使用设问句:“你有没有发现……?”
  • 揭示隐藏风险或代价
  • 提出反常识观点
  • 用场景引发共鸣

例子

“很多人以为写作慢是因为文笔不好,其实90%的瓶颈来自流程混乱。”

对“问题意识”读者写作

他们知道自己有问题,但不知道为什么。

  • 分析问题根源
  • 给出清晰定义
  • 列出常见表现
  • 强调问题严重性

例子

“写作卡顿、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不是文笔,也不是灵感,而是缺乏明确的写作流程。”

对“解决方案意识”读者写作

他们知道有解决办法,但不知道你的。

  • 对比其他方法优劣
  • 讲清楚你的逻辑框架
  • 举例子说明适用场景
  • 强调差异化价值

例子

“市面上有两种主流写作法:一种是自由写作,强调先写后改;另一种是结构写作,主张先列大纲再展开。我们采用后者。”

对“产品意识”读者写作

他们知道你的产品,但还没决定是否使用。

  • 展示案例和数据
  • 提供试用入口
  • 回答常见疑虑
  • 使用社会认同(评价、推荐)

例子

“我们的写作训练营已经帮助超过1000人建立属于自己的写作系统。你可以先免费领取《写作流程工具包》。”

对“最高意识”读者写作

他们已经准备好,只需要一点推动。

  • 明确CTA(立即注册、马上体验)
  • 设置限时优惠或稀缺性
  • 减少操作步骤
  • 强化紧迫感

例子

“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改变写作方式,那就别再拖延了。点击下方链接报名,今天加入还可享受早鸟价,仅限前50名!”

如何根据内容形式匹配用户意识阶段?

我们在前面介绍了“意识的五个层次”,以及针对每个层次应采取的写作策略。现在,我们进一步延伸一个实用视角:

不同的内容形式,天然适合不同意识层级的用户。

你可以根据你发布的内容类型,判断它更适合吸引哪类人群,并据此调整表达方式和写作重点。

内容形式目标人群意识层级写作策略
社交媒体短文 / 视频第1–2级唤醒问题意识、制造情绪共鸣
公众号长文 / 博客第2–3级提供解决方案框架、展示思考过程
私域内容 / 付费专栏第3–4级对比方案优劣、提供实操方法
产品页 / 课程介绍 / CTA 文案第4–5级展示案例、降低决策成本、推动行动

举个例子: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,目标不是立刻成交,而是让读者理解你的观点并产生兴趣,那你就应该聚焦在第2–3级意识人群,使用“提出问题 + 分析原因 + 提供初步解决思路”的结构。 而如果你是在写一条朋友圈文案,目的是让用户点击报名链接,那你就要考虑第4–5级意识人群,重点放在“信任建立 + 行动引导”上。

写作的本质是筛选与引导的结合

写作不是表达,而是连接。

它既是一种筛选机制,帮你吸引真正同频的人;也是一种引导工具,帮助已有兴趣的人走向下一步。

因此:

  • 写作不是“我说什么”,而是“对方听什么” —— 筛选同频者
  • 写作不是“我想讲多深”,而是“他能接受多少” —— 引导认知升级
  • 写作不是“展示才华”,而是“解决问题” —— 实现价值交付

当你理解了用户所处的意识阶段,并结合自己的内容定位,你就能写出真正“有用且有共鸣”的内容,而不是自嗨式的内容。

用户不是用脑子读你的内容,而是用心。所以你要做的,不仅是让他们“听懂”,更是让他们“动情”。